LeetCode刷题500+仍遇新题卡壳,暴露题海战术的局限性。解题框架的构建能力,才是应对算法题的核心抓手。惊脉互联网求职将详细描述如何通过框架思维突破刷题瓶颈。
许多刷题者陷入“数量堆砌”的误区,认为500+题量能覆盖所有考点。实则算法题存在高度同构性,例如动态规划类题目中,背包问题、股票买卖、打家劫舍等变种,本质都是状态转移方程的构建。若未提炼出“子问题定义→状态转移→边界处理”的通用框架,刷100道题与刷10道题的认知提升无异。某大厂面试官曾透露,部分候选人能背出200道题的解法,但面对“用动态规划求最长递增子序列的变种”时,仍无法拆解问题结构。
有效框架需经历三阶段沉淀:
模式识别:将题目归类到已知模型(如双指针、滑动窗口、单调栈)。例如,遇到“删除有序数组中的重复项”,应立即联想到快慢指针的经典解法。
步骤拆解:将解题流程标准化。以二分查找为例,框架包含“初始化边界→循环条件→中间值计算→边界调整”四步,任何变种题都可在此结构上填充细节。
边界预判:提前识别特殊情况(如空数组、单元素、重复元素)。某候选人曾因未处理“数组长度为1”的边界,在面试中直接挂掉。
掌握框架后,需训练“问题变形”能力。例如,给定“用栈实现队列”,可反向思考“用队列实现栈”;或对经典题增加约束(如“只能使用常数空间”)。这种训练能暴露框架的漏洞,如单调栈解法中,若题目要求“返回最近更大元素的索引”,需在栈中存储索引而非值。某算法竞赛选手分享,其通过每天自创3道变种题,3个月内将解题速度提升3倍。
框架思维的本质是建立“问题-模型-解法”的映射网络。当刷题量达到临界点后,继续堆砌数量边际收益递减,而框架的完善能带来指数级提升。惊脉互联网求职认为真正的高手不是记忆题目,而是能将新题拆解为已知框架的组合,甚至在面试中现场推导解法。这种能力,才是突破算法瓶颈的关键。